早上起来喝咖啡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许多人的早晨都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爱喝咖啡的你或许曾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早上空腹喝咖啡会损害胃黏膜”,真的如此吗?空腹喝咖啡会影响我们的肠道健康吗?今天,我们共同关注咖啡与肠道健康。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产业人士和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①咖啡如何影响肠道?对很多人来说,早晨喝一杯现煮咖啡,是迎接一日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然而,有一部分人在社交媒体上声称,在空腹情况下,哪怕只喝一小口咖啡,也会伤害肠道健康,并有可能会引起腹胀、痤疮、脱发、焦虑、痛经、甲状腺问题等其他疾病。这一观点的正反方各占一半。KimBarrett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生理学与膜生物学教授,兼任美国胃肠病协会理事会成员。她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调查喝咖啡对人体健康的利弊,尤其是对肠道健康的利弊。幸运的是,胃可以经受住包括咖啡在内的多种刺激。Barrett说:“胃有很多方法可以保护自己。”例如,它会分泌出一层厚厚的黏液层,在胃黏膜和摄入的食物之间构筑起一道强大的防护屏障。她还说,这种屏障还能保护胃免受分解食物所需的天然酸性环境的影响。她补充道:“由于胃一直处于非常不利且有害的环境中,因此,除非你摄入的是刺激性极强的物质,否则很难打破胃的防御系统。这就是胃的工作机制。”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内科主任ByronCryer博士说,众所周知,酒精、香烟烟雾和消炎药——如布洛芬或萘普生——会改变胃的自然防御机制,并损伤胃黏膜。他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的是不同药物和化学物质对胃和小肠健康的损害机制。虽然某些刺激物确实会使胃更易产酸、形成溃疡,但多项大型研究发现,咖啡并非如此。例如,2013年有一项研究以8000多位日本居民为研究对象,发现喝咖啡与胃(肠)溃疡的形成并没有显著关联性,即便有些人每天喝三杯及以上,也未发现存在显著关联。Cryer说:“即使是浓缩咖啡,也不太会对胃造成客观上的伤害,更不用说一般饮料中所添加的普通剂量了,其对胃的伤害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如此,咖啡确实对肠道存在一定影响。它会加速结肠蠕动、诱导排便,也会促进更多胃酸生成。从肠道外的影响来看,众所周知,咖啡中的咖啡因能提高心率和血压。如果你在临睡前喝咖啡,就会影响到你的睡眠。不过Cryer提到,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②胃酸增加会引起什么问题吗?Barrett说,空腹喝咖啡虽然不太会对胃造成损伤,但从理论上来说,可能会引起胃灼热。我们知道咖啡会促进胃酸的产生,但如果你的胃里有食物,或者你喝咖啡时加了牛奶或奶精,这将有助于缓冲物生成,从而中和掉部分胃酸。Barrett说,因此,相比喝牛奶或吃饭时喝咖啡,空腹喝咖啡(尤其是黑咖啡)会使胃pH值降低更多。虽说胃pH值稍微低一点对胃黏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却可能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影响,因为食管黏膜更易受到酸的侵蚀。此外,有些研究表明,咖啡可以放松并打开连接食道和胃的括约肌,这可能会让胃酸更易向上返流到食道,引起不舒服的胃灼热症状。话虽如此,不同的研究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2014年的一篇综述对15项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喝咖啡和胃灼热症状之间没有关联,而2020年的一项研究则采用了4.8万多名女护士的研究数据,发现喝咖啡的人出现胃灼热症状的风险更高。为了了解咖啡如何影响食道健康,科学家们还研究对一种名为巴雷特食管的疾病进行了研究。这种疾病的成因是患者的食道因长期接触胃酸而受损,常见于那些长期有胃酸反流问题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食管内壁的细胞会变成更为顽强的胃样细胞,以保护食道免受酸性物质侵蚀。这些变化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有食道癌家族史的人或吸烟人士。但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这与喝咖啡没什么关联。该项研究的作者得出结论,对于巴雷特食管疾病,不喝咖啡或许也起不了什么作用。③我们应该怎么办?实际上,作为一名胃肠病学家,我通常会告诉我的病人要多留意自身症状。如果喝完咖啡后他们持续感到胸部灼痛或嘴里有酸味,他们可能需要减少咖啡摄入量,或者考虑服用抗酸剂。在早晨第一杯咖啡中加入一点牛奶或奶油,或先吃一小口食物,也有助益。但如果你没有任何症状的话,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喝咖啡后不会出现明显反流的人,恭喜你,你可以愉快地喝咖啡。Cryer经常喝拿铁和卡布奇诺咖啡。他说,添加蒸汽奶可以减少苦味。总的来说,喝咖啡对健康益处良多,包括延年益寿、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能预防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Cryer说:“有许多证据表明咖啡利大于弊。”
“吸烟有害健康”可谓是人人皆知,然而,真正能下定决心戒烟的人却并不多。据了解,我国目前大约有3.5亿烟民,吸烟人数世界第一,同时,每年因吸烟相关的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这并不光荣的“世界第一”也在提醒我们,要开始重视吸烟所带来的危害了。而吸烟带给人体的危害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对肺部造成的伤害了。有研究表明,烟民发生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群要高出10倍!那吸烟是如何影响肺部的?韩国某电视台曾播出过这样一个视频,内容是韩国某医院肺病患者接受内窥镜检查时的影像记录,从该视频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烟民与不吸烟者相比,肺部有明显的区别。从播出的视频可以看到,不吸烟者的肺呈现出健康的淡粉色,而烟龄15年的烟民其肺部颜色已经发黄、变得黯淡,并且在肺的一侧出现了大面积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即致癌物。更为可怕的是,在内镜下,有30年烟龄的烟民肺部已经完全无法看出原来的颜色,整个肺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医生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其中的重金属、焦油及致癌物不断在肺中堆积,最终导致肺部面目全非,也大大增加了肺癌的发病风险。吸烟除了可影响肺部健康,也会刺激人体的口腔、食管、胃黏膜,诱发相关的癌症。此外,吸烟还会刺激、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提高!因此,为了健康着想,建议大家积极戒烟。那么,已经抽烟长达几十年的老烟民戒烟有用吗?不少老烟民觉得自己已经抽了几十年的烟,现在戒烟,身体所受到的伤害也不能恢复,戒烟没什么意义。事实上,只要能戒烟,多晚都不算晚。有研究表明,烟民戒烟之后,其体内的正常细胞比吸烟者会多出许多。不过,对于吸烟时间长达几十年的老烟民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戒烟并不现实,因为香烟有成瘾性,一旦烟民有一段时间不吸烟,很可能出现头痛、焦虑等症状,因此戒烟也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大家在戒烟时,可以寻找一些替代品,比如想抽烟时可以吃一些瓜子、糖果等零食来代替香烟。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利用药物进行干预,减轻戒烟所造成的不适。总之,吸烟时间越长,给肺部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而且吸烟还可损害血管健康,增加胃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及时戒烟很有必要,而且越早戒烟,受益越大。不过,烟草会使人上瘾,戒烟时很可能出现戒断反应,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戒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干预。
邻居说自己的胆固醇高,老伴就天天给他做的全是素食,感觉自己都快变成兔子了,但去医院复查了血脂,胆固醇只降了一点儿,还是没达标。针对这样的情况,回家跟老伴说,想降低胆固醇可以适当吃肉,全素饮食有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胆固醇代谢。而且只靠控制饮食很难让胆固醇达标,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是尽早使用药物控制为好。一、胆固醇主要由自身合成血液中胆固醇过高,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脑梗塞、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很多人把胆固醇视为“洪水猛兽”,在饮食上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但实际上,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有70%以上由人体自身合成,饮食中胆固醇的来源只占不到30%。而且如果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减少,人体还会增加胆固醇的合成量。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身体脂质代谢出现了紊乱,即使全素饮食,对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也不大。二、降胆固醇需要适当吃肉胆固醇不能溶于水中,所以无法随着血液流动,想要把胆固醇送到需要的地方,就需专门的运输工具(各种脂蛋白)才可以。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负责把胆固醇从肝脏送到全身各处;高密度脂蛋白(HDL)负责把胆固醇从其他地方送回肝脏分解。全素饮食的蛋白质摄入过少,脂蛋白的合成也会减少,胆固醇就无法被及时运送。而且胆固醇的分解和代谢,还需要脂溶性维生素的参与,全素饮食的人,脂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少,也会影响体内的脂质代谢,不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三、健康饮食帮助降血脂1、适当吃肉:人体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才能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建议植物性蛋白(豆类、豆制品)与动物性蛋白(瘦肉、鱼肉等)各占一半,每天各摄入100克。2、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可以适当多吃,每天食用1斤左右;水果中含有果糖会增加热量,每天半斤左右即可。3、健康用油: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助于降低血脂,所以要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只用植物油。但植物油也含有大量热量,不能多吃,每天摄入不要超过25克。4、控制主食:米、面类的主食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如果葡萄糖过多不能被完全利用,就会被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同样也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建议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杂粮替换一部分的精米、精面,减少糖的摄入。5、分配三餐: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减少晚餐的量,可以辅助控制胆固醇水平。如果每天全部的食物为10份,建议按早餐5份、午餐3份、晚餐2份的比例分配。总结一下,胆固醇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代谢时需要蛋白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参与,所以胆固醇水平过高的人,不适合全素饮食,应当荤素搭配,保持营养均衡,控制整体热量不要超标就好。
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特别是女生一到冬天就会手脚变得冰凉,怎么暖都暖不过来。十分痛苦,因为冬天的气温比较低,所以女性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现象,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呢?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因素会引起手脚冰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冬天女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一说到冬天手脚冰凉,要是因为自身的特点而引起的气血不足造成自身血液流动比较慢而引起的,特别是女性在经期这个时间。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液是由心脏发出。你在心血管系统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血液输送。造成手脚冰冷的情形。还有一些女性在冬天的时候。为了美丽穿的太少,而造成宫寒,所以才会引起手脚冰冷的情形。还有一些女性是因为体型较瘦,虚寒体质,这些最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形,因为这类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容易使体温调节的机制混乱。而手脚冰冷正是神经功能调节不顺畅,血液变细所引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脚发凉,是由于气血循环不畅所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出现了障碍。手脚冰凉解决办法?1;打底裤,打底袜会紧紧捆在腿上,导致血液流通不撑,使肢体和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简单。那就会更严重时反而更容易冻伤。尽量穿一些宽松的衣物。2:在冬天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不需要过于激烈的运动。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平时锻炼太少,可选择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比如登山,瑜伽等端的时觉得自己身体有些发热,微出汗,锻炼的时间可以每周三到五次,每次半个小时即可。上下班快走,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3:对于手脚冰凉也可以吃一些温热性食物,不仅可以调理身体,提高那还能力。比如羊肉,牛肉。胡萝卜,菠菜,韭菜等。还有一点要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冷饮,凉拌食物。一定要补充维生素e。对于末梢血液循环通畅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建议手脚并了冰冷的朋友使用。总之,有很多女生,一到冬天手脚就冰凉,都和身体原因有关,所以一定要及时保暖,别总是要风度不要温度,所以要好好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暖暖和和的过冬天。手脚冰凉的女生不要太大意了,务必要注意保暖哦。
正常情况下,肺、脾、肾三个脏腑负责我们身体的水液代谢。脾将我们吃进去的水和食物吸收运化成津液一类的水液物质。肺将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肾总管身体的水液,负责“化气行水”。脾运化是水代谢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痰饮的产生关键在于脾,我们先来看看痰湿的种类。一、脾虚痰湿脾主运化,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导致运化不了的水湿滞留在体内,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1、肥胖。2、体重倦怠、头晕心悸、下肢浮肿。3、胸闷憋气。4、大便稀溏。二、肾虚痰湿肾主水,若肾气不足,就会导致水液不能完全蒸腾气化,血行就会迟缓,水湿停于体内,导致以下外在表现。1、颜面虚浮。2、神情疲倦、喜欢卧床不起。3、气短,没力气。4、腹胀。三、肝虚痰湿肝主疏泄,如果肝虚火旺,就会导致气滞血瘀,津液不能分布至身体各部,水湿痰浊就会内停,导致人发胖。1、体毛较多。2、容易倦怠,常感四肢无力。3、头晕胸闷。4、大多数人都比较胖。四、肺虚痰湿如果风寒、寒湿等外邪侵袭肺脏,使肺的宣降功效受到影响,那么水液就会停聚化为痰湿。这类人有以下外在表现。1、咳嗽、痰多,白色黏痰,容易吐出。2、舌腻苔白。3、常伴胸闷、呕吐。4、身体困乏无力,大便稀溏。除痰湿,从5点出发1、先调理脾胃脾虚、脾气不足是导致痰湿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除痰湿,首先就要健脾化湿。适当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注意不要过量,生冷的东西少沾为妙。此外,忧思伤脾,注意管好自己的情绪,切莫过度忧伤、思虑过度。还可以按摩一些健脾的穴位,每天坚持按揉。2、管住嘴痰湿体质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吃肥腻、甜腻、油荤重的食物,非常贪婪嘴巴的享受。殊不知,这样只会使痰湿症状进一步加重。痰湿体质的人,饮食宜清淡爽口,少油腻,可以适当吃一点辛辣食物,让其帮助除湿。但也不宜吃太多,否则痰湿和热交互就更加麻烦。3、多出一点汗痰湿体质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懒,不喜欢动,总觉着乏力。其实,出汗可以帮助痰湿体质排出体内的湿寒之气,可以做一些慢性有氧运动出出汗,有条件的人也可以定期去蒸一蒸桑拿,帮助身体排汗,让湿邪从汗孔中排出。穿衣时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可以帮助身体散发水汽。4、避免在潮湿环境久处痰湿的根源就是湿,潮湿的环境是导致痰湿体质的一大因素,所以,日常生活中改善痰湿体质,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房间的干燥通风,被褥定期在太阳底下曝晒,阴冷天要注意做好保暖,避免风寒、湿冷侵袭身体,使痰湿进一步加重。5、不要过度劳累身体需要休息,以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果过度劳累,会对各个脏腑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脾肾,脾肾受到伤害,相应的运化、蒸腾作用就会受到影响,脾肾功能也就会失调,体内的水湿得不到正常的运化,泛滥成灾,痰湿症状就会进一步加重。除痰湿,喝2粥一、冬瓜粥准备:准备:带皮鲜冬瓜150克,大米110克。做法:做法:1、将冬瓜连皮洗净,切成小块。2、将大米淘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服食。分析:分析:冬瓜味甘、淡凉,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下气消痰之功效。由于其含钠量低,又有利小便作用,还是肾脏病水肿、浮肿病,肥胖患者的上好食疗物。功效: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二、白扁豆粥白扁豆15克,大米60克,白糖适量。1、将白扁豆、大米洗干净。2、扁豆研细,和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3、待熟时,调人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白扁豆能够通利三焦,化清降浊,是清暑除湿的佳品。古书中讲过,白扁豆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等症,都有一定的疗效。健脾和中,化湿消暑。痰湿停留在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就会造成不同脏腑的伤害,痰湿体质不一定是你有痰才属于痰湿体质,身体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无形之痰”捣的鬼,一定要及时进行清除。
高血压属于老年常见病,并且有朝着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生活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高血压会引起患者头痛、头晕,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喘不过气、心悸等一系列症状。患者的血压越高,对心血管系统的伤害就越严重,长期高血压会导致患者心脑血管狭窄,甚至会引发各类器官坏死。患有高血压后,一定要合理控制血压。然而,不少人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血压正常就代表自己的病好了,可以不用再吃降压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间歇性用药会引起血压波动,对患者的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都会造成伤害。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但是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减少用药,不可以随便停药。误区二:老年人有高血压是正常的。很多人认为老年人血压升高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一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多老年人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想法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引起了各种并发症,甚至失去了生命。所以对于65~80岁之间的健康老人来说,如果出现血压升高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误区三:降压药物可以随意更换。药物治疗是当前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最常见方法,并且当前在市面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药物。实际上,很多长效降压药只有在连续服用两到三周之后才能够发挥出想要的药物效果。因此,在此提醒广大患者,千万不要随意更换正在服用的降压药,要严格按照医嘱来进行治疗,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可以到医院进行评估,分析降压的效果。误区四:患者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发展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高血压的产生与患者在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抽烟、饮酒、不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原因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血压患者存在误区,认为只要长期服用药物就能根治高血压。实际上,改变原有不健康的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吃药才可以实现科学控制血压。
慢性胃炎是一种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消化不良,如腹泻、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引起的。这类疾病一旦严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慢性胃炎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慢性胃炎,提高生活质量呢?饮食方面。饮食习惯不佳,如长时间暴饮暴食、无规律饮食等,会对胃部的消化功能造成很大的伤害。预防慢性胃炎需要改善饮食习惯。如定点、定量饮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胃部机能,还能保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并且保障食物的多样性,如新鲜的瓜果蔬菜,可以保证身体所需的维生素。油炸类食物、刺激性食物等不要食用过多。除此之外,不要酗酒、饮用浓茶、浓咖啡,长期食用腌制类的食物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在进食过程中,建议细嚼慢咽,这样会使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从而降低对胃部的刺激,也有利于消化。情绪方面。情绪波动很容易影响身体健康,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能有效地预防慢性胃炎,还可以加强自身的免疫能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会导致大脑皮层部分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胃部功能,导致血管痉挛,长此以往则容易形成慢性胃炎。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稳,对预防慢性胃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胆汁反流,建议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在适量运动的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药物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药品在预防或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伤害肠胃、破坏胃黏膜,如非甾体抗炎药,这种药物会伤害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在使用药物时,要询问医生,遵医嘱服药,不可滥用药物,以免引起慢性胃炎。虽然慢性胃炎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是其伤害也比较严重,建议在平时还需注意卫生,常洗手,不要食用隔夜、变质的食物。不要直接饮用生水、冷水,以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医生,我的牙缝怎么这么大呢?”“医生,我的牙缝怎么越来越大了?”“医生,我的牙缝能不能堵起来?”“医生,洗牙会不会让牙缝变大?”……您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疑问和困惑呢?那么,牙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平时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刘廷忠予以了详细解答。刘主任介绍,造成牙缝过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理现象。儿童换牙期引起的牙缝变大;二,先天性的原因。天生的牙齿畸形或牙齿过小而导致的牙缝过大;三,牙周病。很多人在出现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等牙龈炎症状时,没有予以重视,继续发展下去,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被吸收,牙根暴露明显等牙周病的症状,牙缝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四,不良的剔牙习惯。当牙缝出现食物嵌塞的时候,不少人使用牙签剔牙,这个动作很容易导致牙龈受伤,导致牙龈萎缩,食物就更容易嵌塞,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牙周疾病。刘主任说,牙缝过大不仅影响容貌美观,增加心理负担,而且食物咀嚼功能也会降低,影响营养吸收,有损身体健康。有些牙缝变大引起的食物嵌塞,如果不能及时清理,还会发展成为龋齿问题。牙缝大不能直接补起来。那么,牙缝大怎么办?刘主任建议说:其一,儿童在换牙期,牙缝大暂时不用治疗——儿童进入换牙期,颌骨会逐渐增长,从而导致牙缝变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由于牙缝变大,而导致食物嵌塞问题,需要使用牙线及时清理,防止龋坏的发生;其二,天生的牙齿畸形可以通过牙齿矫正的方式解决。如果是牙齿过小导致的牙缝变大,可以通过牙齿修复的方式改善美观问题,如贴面、连冠等方式;其三,牙周病引起的牙缝变大,需要进行牙周治疗,牙周情况稳定后,可以通过牙齿修复方法来改善美观问题,比如连冠、固定桥等;其四,改变不良的剔牙习惯。当出现食物嵌塞时,应使用正确的清洁工具进行清洁,比如牙线、牙缝刷、冲牙器等。当出现龋齿问题时,应及时进行龋病治疗。刘主任强调,要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定期检查,定期洗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牙齿,绽放美丽笑容。
65岁的刘奶奶最近睡眠不太好,夜里总是频繁胸痛,一开始的时候,刘奶奶没有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胸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濒死感。在家人的陪伴下,刘奶奶来到医院就诊,通过冠脉动脉造影检查,医生发现刘奶奶的多根心脏血管都已经发生了严重狭窄。很明显,导致刘奶奶胸痛的罪魁祸首,就是冠心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刘奶奶接受了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又联合服用了稳定动脉斑块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积极治疗后,刘奶奶胸痛的症状消失了。她感慨,自己终于能睡一个安稳觉了。医生说,刘奶奶还是比较幸运的,她夜间频繁胸痛,其实是变异性心绞痛的一种表现,变异性心绞痛进一步发展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有很多夜间胸痛的患者没有及时就诊,可能睡一觉人就没了,心源性猝死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医生提醒,夜间是心脏病容易发作的时间,这是因为夜间睡眠的时候,血液速度减慢,血液也变得更加粘稠,我们在站着的时候回心血流减少,夜间睡眠时通常选平卧位,平卧位可以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脏负荷,此时心脏收缩会更加用力,从而诱发增加心肌供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会诱发心绞痛。1、睡觉时,出现胸痛别忽视心绞痛是引起胸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果感到胸骨后有压榨性绞痛,而且胸痛常常波及整个心前区,有时会放射到上肢、下颌、甚至咽喉部,则要高度警惕是心绞痛。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常常在活动后诱发,休息的时候能够缓解。如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容易发生。2、睡觉时,出现胸部压迫感别忽视医生,我感觉胸口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着一样,特别闷,感觉喘息不过来。医生,我感觉胸口像是被人用脚踩住了一样,特别难受。这些描述,总结起来都属于胸部压迫感,胸部压迫感其实也是冠心病发作的一个重要信号。3、睡觉时,出现濒死感很多人睡着睡着突然感到特别难受,感觉自己的喉咙似乎被人掐住了一样,无法呼吸,有特别强烈的濒死感,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死了。除了濒死感以外,患者还会有强烈的恐惧感,此时常常有大汗淋漓的现象。濒死感是心脏急症的一个重要信号,必须重视,不能拖,要马上去医院,因为往往都是在心源性猝死发作前才会有这样的不适。4、睡觉时,出现呼吸短促,甚至极度疲劳心脏是全身的动力枢纽,心脏泵出的血液抵达全部各处,满足身体的需求,当心脏病形成的时候,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于是就容易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患者还会表现为极度疲劳。心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疾病,更糟糕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了心血管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年报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竣,拐点仍未到来。很多人认为心血管病是老年病,只要老年人才会得!这是完全错误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心脏已经出现了问题,自己却浑然不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些企业家睡一觉人就没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心源性猝死,这些企业家平时的压力比较大,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以为自己还年轻,疏于检查,时间长了,发生严重心脏疾病的风险自然也就高了。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年龄和遗传因素是不可控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吸烟、酗酒、熬夜、肥胖、精神压力、缺少运动、爱吃垃圾食物、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如果是前面的是不可控的因素,后面的则属于可控因素,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重视,甚至长期保持坏习惯也不以为然。不久前,接诊了一名35岁的心梗患者,这名年轻人抽烟、酗酒、熬夜、缺少运动、肥胖,一连串的全都有了,年纪轻轻就是一身的毛病。其实身体很早就发出了报警信号,但他不以为然,时间长了,就出现了急性心梗,看似突然,其实是必然的结果。我们重视心血管健康,不仅仅是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还应该及时干预,尽快戒掉坏习惯,对于已经明确心血管疾病的,还应该做好二级预防,以降低严重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肝炎问题在生活中出现的多,大家要重视疾病的预防,还需要做好正确的认识,这样也能帮助缓解病情。今天和大家介绍的是肝脏的知识,这些小知识,下面大家一起看看吧。肝炎的致病因素有哪些?肝脏在消化和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肝细胞损伤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肝炎。肝炎的病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酗酒、药物、肥胖等。患者多因偶然发现肝功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而就诊。肝炎分为几种类型?根据病程长短,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慢性肝炎的病程一般会超过6个月。根据是否感染病毒,肝炎又可以分为非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代谢性及药物性肝炎等类型,一般不具传染性。以前我们生活中所说到的肝炎,多数指的是传染性强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五种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而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是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非传染性的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酒精摄入量越大,酒精性肝炎的危险性越高;肥胖则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密切相关。如何预防肝炎?预防肝炎,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平时不饮酒或适度饮酒,控制体重、健康运动,保持愉悦心情,不过量服用或乱用药物、保健品。避免进食霉变、未煮熟、生冷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对于预防病毒性肝炎,需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法入手。其中,甲肝、戊肝是“粪口传播途径”,通过注射保护性疫苗,同时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可预防甲肝、戊肝的发生。乙肝、丙肝、丁肝是“血液传播途径”。所以,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不明来源血制品,避免剃须刀、指甲剪等个人器具混用,不在无资质的医院及诊所进行修牙、拔牙、洗牙、胃肠镜、外科手术、分娩等医疗行为,远离毒品,可预防乙肝、丙肝以及丁肝的发生。此外,对于经常接触乙肝患者但自身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的人员,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获得对乙肝病毒的持久抵抗力。温馨提示:每顿一小杯酒并不养生对于肝病有一个概念,就是平均每周摄入酒精量如果是大于80克,这种状态如果持续若干年以后,那么酒精性肝病就可以诊断成立了。那意味着,饮酒量一定要适当,也就是说酒精量每周一定要控制在80克之内。这个量就要自己掌控,不能说每顿就只喝一二两,其实这也是严重超标了。